原标题:从“井下祸水”到“瓶中甘泉”——一个老矿区的绿色治水之道
当一瓶源自千米井下的矿泉水摆在面前,你很难想象,它的“前身”,曾是险些让一座老矿陷入停产窘境的“地下凶流”。
从避之不及的“井下祸水”,到争相品尝的“瓶中甘泉”,从谈“水”色变,到点“水”成金,这个近乎魔幻的转变背后,是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正在上演的真实版“大禹治水”,更是一个资源型企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作答。
2025年3月22日,这份沉甸甸的答卷赢得了最高褒奖——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矿井水综合利用案例,成功入选“2024中国十大节水经典案例”,成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节水典型样板。
驯服“水怪”:一场向死而生的绝地反击
时间拉回到2018年。黑龙江龙煤双鸭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双鸭山矿业公司)双阳矿的决策层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抉择”。
“西部采区是咱们矿下一步的主力饭碗。可这碗饭,‘水’不答应!”在一次凝重的生产调度会上,时任双阳矿矿长刘金奇指着地质图,面色凝重,“采区上方顶着这个巨大的水盆,随时可能开‘天窗’,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成功的治理先例。我们要对得起职工、对得起企业、对得起矿区百姓,要干,就要倾尽全力去干,就要抱着必胜的决心,坚决打赢打胜。”
展开剩余85%水患猛于虎。当时的西部采区,赋水量大、砂岩裂隙多,一旦开采,巨量的地下水随时可能奔涌而下,后果不堪设想。放弃,意味着这座养活着双阳矿区近万户家庭的老矿将无以为继;前进,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险路。
“拼了!为了矿山的生存,为了几万人的生计,这第一个‘螃蟹’,我们吃定了!”双鸭山矿业公司的决策者们拍了板。
双阳煤矿治水技术攻关小组成员研究治水方案
一声令下,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宣告成立,并于2017年初踏上了“问道”之路。
从北国的科研院所到江南的水利专家,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只为寻得一剂治理水患的良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拜访、论证与推演,2019年,希望的曙光终于出现。双阳矿治水工程在与全国知名科研院所的并肩作战中拉开了序幕。一种全新的工艺——“注浆阻水法”,被确定为核心战术。
“我们的目的不是把水全部抽干,而是给含水层穿上一件‘防护服’!”
施工现场,双阳煤矿副总工程师孙发东给记者打着比方,“我们通过高压,把特殊的浆液注入到砂岩的裂隙中,形成一道坚固的‘防水墙’,‘护住’含水层,把矿井的涌水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从2019年至今,这场与水的搏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注浆阻水法”成功将双阳矿的矿井涌水量减少了1030立方米/小时——一个足以载入行业史册的奇迹!
这个昔日濒临关闭的矿井,不仅起死回生,更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为双鸭山矿业公司的稳产增效与矿区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师“水”之长:一次“煤水共生”的理念重塑
双阳矿的成功,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所有双矿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煤矿生产必须与时俱进,科技创新不仅是降成增效的利器,更是破解“煤水共生”这一地质困局的“金钥匙”。
一场从“治水”到“保水”的理念革命,在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的各个生产矿区迅速推开。
“过去,我们把矿井水当作‘敌人’,总想着怎么把它除掉。现在,我们把它看作‘朋友’,要思考如何保护好它、利用好它。”双鸭山矿业公司科技环保部总工程师战涛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
双阳煤矿水厂高效净化池
理念一变,行动立至。2023年起,公司根据各生产矿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控煤炭产量,对“煤”“水”双资源开发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统筹谋划。
一支技术攻关团队再次组建,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单一的“治水”,而是深入各矿区,全面勘测矿井水储量、分布及地质条件,目的是给每一滴地下水都建立“户口档案”。在此基础上,《矿井水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各矿水资源论证报告》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炉。
“在编制报告时,我们将‘水’与‘煤’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彻底认清了它们的‘双资源’属性。”战涛说,“我们的目标,是从过去单纯的‘保煤’,转变为‘保用一体化’,在开采煤炭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地下水生态资源。”
立足绿色,师法自然。一个“水煤共生”的全新范式,正在重塑着这片老矿区的经济与生态。
点“水”成金:一条生态优先的价值新路
理念的革新,最终要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双鸭山矿业公司正以一系列精彩的案例,书写着点“水”成金的传奇。
在双阳矿、新安矿等矿区的水净化厂里,曾经浑浊不堪、冷酷无情的矿井水经过数道工序,变得清澈透明、含情脉脉,它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井下作业面,用于生产、降尘和消防。这种“排水—净水—再利用”的循环模式,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更实实在在地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新安矿和东荣矿区,处理达标后的矿井水,更是涌出了厂区,流向了周边的农田。“这水,免费用于农业灌溉!”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煤矿辅业总公司新安矿水厂厂长杨海宽一脸自豪:这清澈的活水,灌溉了农田,滋润了禾苗,也彰显了国企的社会担当。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东保卫矿。在这里,经过深度净化的井下疏干水,被灌装入瓶,变成了市场上独特的饮品,并被赋予一个好听的名字——“龙双”矿泉水。这种采用“预处理+双级反渗透系统+后处理”生产工艺,执行Q/SLS0001S-2022标准的矿泉水,年产超千万瓶(桶),产值近千万元。
矿泉水从生产流水线“流”出
“我们以井下疏干水为原料生产的瓶装水和桶装水,一经推向市场就成了‘抢手货’。”煤矿辅业总公司副经理孟祥哲拿起一瓶水,一饮而尽,脸上满是得意:“谁能想到,咱们煤矿也能产出这么甘甜的矿泉水!”
这瓶小小的矿泉水,解码了这家煤矿企业成功转型的深层密码——它藏在对每一份伴生资源的重新定义与价值发现之中。
一批批矿泉水从矿上打包外运
从工业回用到反哺农业,再到走进百姓生活。目前,双鸭山矿业公司旗下水厂日供水能力已达到9.3万立方米,可满足20万户家庭一天的用水量。
一件件综合利用矿井水的生动案例,正是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从“靠煤吃煤”向“煤水双资源开发”战略转型的最好注脚。
他们用实践雄辩地证明,地下的“矿井废水”可以变身宝贵的“绿色活水”,它与“黑色金子”可以和谐共生,共同铸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这不仅是一份煤矿企业绿色转型的优异答卷,更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双鸭山样板”。
记者手记
煤海深处的一股“清流”
在双鸭山矿区的采访中,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智能化的采煤设备,也不是指挥中心跃动的数据大屏,而是一瓶递到我手中的矿泉水,精美的包装上面印着两个字——“龙双”。
“这是我们自己矿上生产的!”工作人员的语气里,洋溢着一种难以掩饰的骄傲。
我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水质清冽甘甜。那一刻,我固有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在我的印象中,煤炭产业总是与“黑色”“粗粝”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而眼前这瓶澄澈透明的液体,仿佛一股发源于煤海深处的清流,洗涤着人们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刻板印象。
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道理:所谓转型,并非要完全抛弃过去,而是在原有的产业肌理上嫁接新的理念,培育新的价值。这瓶水,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这片黑土地上结出的最生动的果实之一。
它让我看到,真正的“金山银山”,不仅仅在于我们从地下开采出了多少资源,更在于我们是否拥有重新定义和善用每一种伴生资源的智慧与勇气。
告别双鸭山时,我特意带上了一瓶“龙双水”。我愿将它视为一个象征——在东北全面振兴的滚滚浪潮中,正是无数股这样源自思想深处的“清流”,汇聚成了推动这片黑土地焕发新生的磅礴力量。这股力量,清澈、坚韧,充满希望。(赵晓光 黑龙江日报记者崔立东)
发布于:北京市股市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