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晚,一场史无前例的外卖狂欢席卷全国。美团、阿里两大平台同时发放“满25减25”大额优惠券,网友晒出的“零元购”订单刷屏社交网络。1.2亿订单创下行业峰值,服务器被干崩,奶茶店1小时接300单,骑手6小时挣千元……这场看似全民薅羊毛的盛宴,背后却是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残酷博弈。
现象级薅羊毛:1.2亿订单背后的疯狂数据
美团内网数据显示,7月5日即时零售订单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1亿单,较去年峰值增长33%。合肥某奶茶店小票长度拖到马路对面,南京骑手36单收入1029元含高温补贴。消费者用“满25减21”券买26元奶茶实付2.2元,有人连点8单调侃“再吃要出栏了”。
展开剩余64%狂欢之下暗藏撕裂:商家接单系统崩溃,有顾客收到只有米饭没有菜的订单;骑手配送超时3小时,店员14小时连续摇奶茶触碰《劳动法》红线。当平台用补贴点燃消费热情时,谁来承担狂欢的代价?
平台商业逻辑:流量争夺下的“甜蜜陷阱”
这场大战源于淘宝闪购7月2日宣布的500亿补贴计划。数据显示,补贴首日其订单量环比增长170%,美团被迫跟进。平台看似让利,实则将成本转嫁商家——某连锁奶茶品牌透露,单量翻倍但利润反降,因需承担折扣成本与20%平台抽成。
更隐蔽的是算法操控:商家关掉线上接单会被降权,被迫接受大额优惠。某炸鸡店主称“做300单不如平时100单赚钱”,揭示平台用流量绑架商家的本质。这种“烧钱-垄断-涨价”的互联网经典打法,在外卖行业再度上演。
商家的两难困境:接单是死,不接单也是死
中小餐饮成为最大受害者。有商家1小时涌入300单,但3名员工根本无力完成,最终因超时接单率导致评分暴跌。更严峻的是食品安全隐患——某快餐店为赶工使用过期食材被投诉,暴露出超负荷运转的系统性风险。
法律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劳动法》规定日工时不超过8小时,但多位店员反映当天工作14小时以上。平台用“自愿加班”模糊责任,商家却面临劳动监察处罚。这场流量游戏里,实体经营者成了被收割的“数据肥料”。
消费者的“伪胜利”:薅羊毛的代价与反噬
表面占便宜的消费者,实则付出三重隐性成本:服务质量缩水(错送、漏送)、未来价格反弹(参考电商补贴退潮后涨价)、健康透支(非理性囤积食品)。更深远的影响是市场生态破坏——当低价成为习惯,优质商家反而难以生存。
破局思考:从零和博弈到生态共赢
发布于:山东省股市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